欢迎登陆华医百科网!
华医百科—好医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
姚希贤

姚希贤 已有人访问

  • 医师姓名:姚希贤
  • 坐诊时间:预约接待
  • 预约挂号:100
  • 所属职业:国医大师
  • 关注指数:姚希贤
  • 在线门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荣誉等级:AAAAA级
  • 经营模式:医院诊治传承培训
  • 详情资料
  • 门诊介绍
  • 视频介绍
  • 传承培训
  • 所获荣誉
  • 学术论文
  • 华医微信

姚希贤,1929年4月生,河北衡水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第六、七届常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徒导师,河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1955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现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本科。在临床中以瘀血证、调畅气机立论研制“益肝康”“胃忧康”治疗慢性肝炎(病)、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获得良好疗效。


 

天光将亮,鸡鸣渐起,当这座城市的人尚未睁开惺忪的睡眼,河北省中医院名医堂的“鉴微阁”诊室就已传出了开门声。

“啪嗒”一声开关响动,明亮的灯光瞬间照亮楼道中的身影,正如这间诊室的主人屡次用他那精妙的医术为患者驱散疾病阴霾那样——干脆且充满力量。

94岁的国医大师姚希贤又一次早早地来到诊室,身姿挺拔地坐在诊桌旁等待着今天的第一位患者。

“比患者早到诊室”,是姚希贤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是姚希贤一贯的坚守。

0.png

 

姚希贤(前排右五)与学生合影。

01少年立志 破除艰辛循医道

燕赵之地,岐黄沃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医卫人才辈出,姚希贤赫然在列。

翻看姚希贤的行医经历,自能体会其中的辉煌与艰辛。但没人知道,故事的开始,源于一个少年最质朴的坚守。

1929年,姚希贤出生在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百姓普遍衣食不足、缺医少药的年代,姚希贤也早早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作为家中长子,亲眼目睹了年幼的弟妹得不到妥善医治而离开人世,在悲伤之余,“治病救人”的想法也在姚希贤的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

怀揣着行医的梦想,8岁的姚希贤以“程门立雪”的精神打动了行医的叔叔,为他进行了中医启蒙。这是一段充实的日子,采药、炮制、跟诊,姚希贤在叔叔的指导下初窥中医门径。

但好景不长,1942年,由于战乱的影响,姚希贤举家迁往北京谋生,跟随叔叔的学习被迫中断。

时局的动荡,让原本平静生活起了波澜,而命运似乎也在考验这个志气满满的少年。由于过度劳累,姚希贤的父亲不幸患了肾炎,家中积蓄全部充作了医药费。一贫如洗的家境,甚至无法再继续支持姚希贤完成学业,学医的梦也再次变得遥不可及,但他没有选择放弃。

没有钱,就半工半读,卖肥皂、做木匠、当家教,姚希贤不但撑起了自己的求学梦,更是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没有机会学医,就去诊所帮工,耳濡目染学习老师的诊病方法。“披星戴月”是少年姚希贤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敏好学的姚希贤很快得到了当地名医孙瑾广的认可,慧眼识人的孙老师惊讶于姚希贤不薄的中医功底,于是为他破例讲解疑难问题,并让他利用假日到门诊学习;而姚希贤所就读的中学,也因他成绩优异而免除了学费。

宝剑锋从磨砺出。艰苦的生活没有让姚希贤退缩,反而给了他愈战愈勇的气魄和求知若渴的学习信念。1950年,姚希贤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被河北医学院录取。

姚希贤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五年的大学生活,让姚希贤完整地接受了西医学系统教育,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中医的探索。

在他的认知里,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救人的良策,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运用,也许会碰撞出更奇妙的火花。

02初出茅庐 融汇中西探良策

1955年,姚希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工作。

同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设。熟识两套医学理论的姚希贤在临床中如鱼得水,他积极承担起了医院内“西学中”桥梁的工作,一方面跟随名老中医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学以致用,率先在全院推广针灸治疗。

“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让姚希贤在临床诊疗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发现,在治疗一些亚健康症状时,如“梅核气”“呃逆”“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等症,患者自觉痛苦,但找不到器质性损害,西医治疗无从下手,用中药调理效果就很好。而在处理一些急症、重症时,西医治疗则靶点明确,常有药到、术到病除之效。

在一次为危重患者诊病时,患者出现了高烧、腹痛、血水样便、意识障碍等表现。姚希贤仔细询问了病史,并检查了病人的粪便,最后诊断为“嗜盐菌属感染致胃肠型食物中毒”,予患者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加减,中西医结合诊疗令人满意。

自此,“中西医结合”的广阔天地在姚希贤面前掀开了一角。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姚希贤所在的医院接收了许多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姚希贤观察到,有时单纯的西医治疗无法收到让人满意的疗效,但肝硬化腹水所表现出的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筋暴露等表现,与中医“臌胀”高度相似。

抓住了这条“线索”,姚希贤积极组织优秀的医疗力量,成立专门的肝炎门诊 , 一方面向名老中医请教,精心研究中医组方、辨证论治;一方面参考国外先进治疗方法,采用腹水回收等方式为患者解决病痛。在姚希贤的反复摸索下,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案落实临床,不少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情好转。

此后,姚希贤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儿展开救治,同样大幅度地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

正是这两段特殊的经历,让姚希贤头脑中的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发生了激烈碰撞、融合,也更加坚定了他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03衷中笃西 潜心学术克难题

在尝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甜头”之后,姚希贤很快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他发现,中医西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治病理念有所不同,但二者治病救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大方向上并没有相互排斥,那么,“各取所长,为我所用”也就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激增,由此引发的慢性肝病患者也不在少数。

而根据传统的认知,一旦病毒性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病,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少数癌变的不归路。

彼时,国际上针对肝炎病毒的抑制研究已初见成果,随着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LAM)及恩替卡韦(ETV)等抗病毒药物投入临床,肝炎病毒活跃复制的问题得以控制,但对于此类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变等,西医始终没有良策。

面对业内公认的慢性肝病治疗学术难题,姚希贤坚信可以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破局。

姚希贤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数据分析,将西医前沿研究中提到的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的相关症候进行推演、联系。

最终他以“瘀血证”立论,将祖传治疗肝病的有效药“益肝丸”二次研制,开发为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成药“益肝冲剂”。

1985年,该药通过了312例切实有效的临床观察评估,获河北省批准投放市场,由于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还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988年,姚希贤继续潜心学术研究,基于大量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将原本的“益肝冲剂”进行拆方、筛选,通过重用丹参、黄芪和一组活血化瘀药,研制出了疗效更为确切的新一代中药——“益肝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临床研究显示,“益肝康”对消除肝纤维化、肝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的疗效确切,总有效率高达82.1%~88.3%。该药能有效缓解症状、降酶、恢复肝功能,82.6%的炎症、坏死改善,肝纤维化逆转的总有效率更是高达92.8%。

为把这一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姚希贤出版专著《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为学界攻克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姚希贤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优势,针对多种消化系统难治病攻关克难,他研制出的“胃忧康”、中药“灭HP四联疗法”,提高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亦有良效。

此外,他还积极针对泄泻、疫毒痢、臌胀大出血等病症展开探索,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并撰写了《急性消化病学》一书,开创我国对急性消化病诊治研究的先河。

04

砥志研思 倡导集中西精粹的“中国医学”

工作中的姚希贤不仅是一位技精德诚的好医生,也是一位坚定的中医传承者。他认为,中医学是国粹瑰宝,是以《周易》为哲学理论、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智慧医学,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病因、病机、病理以及诊断、辨证论治、药物、方剂的应用与发展。认识和理解中医,须把握其独特的思维,如“阴阳五行”是其辨证医疗体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传变等,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的医学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法,其科学性不容置疑。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医务工作者,姚希贤深知“中西医并重”的价值所在。

他说,我国有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形式。其中,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辨证医学,而西医是逻辑思维的对因修复医学,二者各有所长及不足。因此,中西医应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而倡导、创建集中西精粹的“中国医学”,完善“中国医学”体系,即是打造以中医为本的中西医结合大医学体系。

在临床中,他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藉以改变“西医只知病而不知证,中医重辨证,而忽视或不谋求是何种疾病”的不足。

姚希贤认为,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只有既知病又知证,方可在治疗上做出“适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医结合疗效佳者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决断,才能实现“优化”治疗。

“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控制要靠西医,而对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变要靠中医治疗,二者结合才能收获良效。中西医并重既是临床治病的一种战略原则,又可作为一种临战战术。办法多了,临床疗效提高了,这是能促使医学发展、造福人类的大事、好事。”

谈到“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姚希贤认为,中西医结合方向明确,但不可预设终点,需要长期艰辛的探索实践。

“探索实践”人才队伍是有力的保障。

身为学科带头人,姚希贤从不仅仅满足于临床工作的发展,还格外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创造者,担负着未来希望”。

为了切实提高中西医结合科研水平、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姚希贤就萌生了筹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实验室的想法。

没有实验场地,姚希贤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养动物、做实验;科研经费不足,姚希贤就省吃俭用自掏腰包做课题。

经过了前期艰辛的积累和不懈努力,1986年,姚希贤带领团队依托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了河北省首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实验室”,而该实验室也不负众望,完成了三项课题研究,部分项目填补了河北省空白。

在这之后,姚希贤干劲更足了。

1987年,姚希贤开始带教硕士研究生。

1997年,姚希贤带领团队获评国内内科消化专业河北省首个临床博士授权点,他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8年,他筹集资金,创建了拥有肝病、基因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等8个实验室的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两年后,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被评为河北省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他又被批准为博士后导师。

至今,姚希贤已培养出中医高徒,博士、硕士研究生48人,5位高徒正在培养中,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梯队。

而他的学生们也早已成长为医疗行业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学科带头人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所学医术为人民卫生事业不断作贡献。

00.png

 

姚希贤(左三)带领博士为病人查体。

05德业并进 心怀大爱的“平凡”医生

“我们心目中的姚教授是慈父、又是恩师。学术上,他教我们做学术先做人,严谨、认真;业务上,他教我们德业相济,患者至上;生活上,对我们关怀备至。”

在近70载的执教行医之路上,姚希贤所获荣誉数不胜数,但他从不骄傲自满,不论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是获得其他殊荣,走下领奖台,姚希贤永远都是那个面容慈爱、心怀大爱的“平凡”医生。

查房、门诊、会诊,无论遇到什么患者,他都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对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他更是关心备至,让患者少花钱、治好病。

多年来,他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抢救了无数个肝病患者,治疗病人十多万人次,抢救急危重症一万余人。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是姚希贤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在教学中,姚希贤从来都不会苛责学生,他总是能够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因材施教、倾囊相授。

“医命之道,贵在专深”,姚希贤带教时总反复强调,做他的学生,一定要深入系统学习中、西医经典和精深、高端前沿的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总结,继承发扬中、西医学之长,“两手都要硬”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姚希贤说,年轻时的他爱好很多,排球、垒球、单双杠样样行,木匠活做得也很棒,后来因为忙,这些爱好都舍弃了。

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就连出差坐车的时间都拿来看书、查资料或给学生改论文。

为了诠释“医生”“老师”这两个神圣的身份,姚希贤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94岁高龄,他仍持杖、坐轮椅为病人看诊、为学生讲学。

在治学方面,他也一向都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学生们钦佩不已。

多年来,姚希贤博采众长、笔耕不辍,即使临床工作再忙碌,他仍就抽出休息时间撰文著书:出版《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基础与临床》《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衷中笃西内科病证治疗学》等四部专著;主编《临床消化病学》《疾病诊治大典》《急性消化病学》《最新内科诊治手册》,共计近700万字。他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被问到接下来的计划,姚希贤说:“奋楫笃行践初心,我要和我的学生们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还要为国家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的力量,努力吧!”


640.png

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痛”范畴。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包括化学性、淋巴细胞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性等)。临床上,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往往同时发生。

01病因病机

中医学所说的脾胃概括了消化系统,本病病变部位在胃与十二指肠,其发病常与肝、脾有关。肝喜舒畅条达,以疏泄为用;脾主运化,以升发为常;胃居中焦,主受纳,以和为顺。生理情况下,肝、脾、胃三者相互配合,保证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

慢性胃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发或加重。可为脾胃自病,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所致,如肝郁及脾等。本病病久常呈寒热虚实错杂证,如虚中夹实、夹寒、夹热以及兼郁等。如饮食失常,过于饥饱,过食生冷,损害胃气,胃气不降,致气滞而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和降失常,导致胃病(肝病及脾的木侮土证);病久失治或误治,气机阻滞(气郁),生热化火,灼伤胃阴,或病久入络,导致血瘀,或脾病而不统血,可出现呕便血证。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有较高检出率(80%~90%)。Hp系本病重要病因,亦为本病顽固不愈和消化性溃疡复发重要因素。

02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病的治疗主要是根除Hp,对消化性溃疡顽固不愈、防止复发有效,有利于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恢复。除此之外,经常用于治疗的还有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以及促动力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中医学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病具有良好疗效,对萎缩性胃炎病变逆转有一定优势。中医治疗慢性胃病,首应辨寒热虚实以及病变在气在血:①辨寒热:胃脘冷痛,喜热恶寒,得热则舒,遇寒则甚者,为寒;灼热急痛,恶热喜凉,得凉而舒,遇热加重,烦渴思饮者,为热。②辨虚实:疼痛重、拒按,食后加重者,为实;反之为虚。③辨气血:胃脘胀痛满闷,时作时止,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多为气郁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按之加重者,病变多在血分。
慢性胃病,临床类型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胃热阴虚等常见。慢性胃炎伴消化性溃疡及肝病者,气滞血瘀型多见。
脾胃虚寒证
本型常见。须注意本型有时突发胃痛,喜暖畏寒,苔白,脉多弦紧,属寒邪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满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打嗝,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益气健脾,温中和胃,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加减。
方中重用党参益气补中;白术、云苓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并能降逆止吐;陈皮、木香、砂仁行气止痛;炙甘草甘缓和中,常配白芍缓急止痛。寒邪犯胃者,用良附丸加味,用香附理气止痛,高良姜温胃散寒。寒重者,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
加减:①一般加白芍,与方中炙甘草配合缓急止痛,或加香附理气止痛,痛重加延胡索;寒重加乌药、荜茇、高良姜温胃散寒(高良姜温胃散寒,干姜温中散寒,适用于便溏者)。②胃脘胀满加厚朴、枳壳,与方中木香配伍,共奏行气宽中祛满之效。③脾胃食积,餐后撑胀,食欲差者,加鸡内金、麦芽,兼气滞者加莱菔子。④夹湿,吐清涎,舌苔白腻,脉滑者,加藿香、厚朴化湿行气和中。⑤呃逆,对胃寒气逆者加公丁香,对脾胃气滞、肾虚气逆者用沉香(可用沉香粉冲服)。⑥乏力,面色无华,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
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及两胁胀痛,呃逆,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疗: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或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甘草)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柔肝和里,二者收散结合,为疏肝解郁之妙用;甘草和中,使枳壳(枳实)行气而不伤正,与芍药配合又可缓急止痛;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行气祛胀,活血止痛;柴胡、枳壳同用,一升一降,肝胃两调。
加减:①肝(胆)逆伤脾者配伍白术芍药散(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方中白术、陈皮健脾理气;白芍柔肝滋阴;防风散肝疏脾胜湿,为理脾引经专药。②胁痛,加延胡索、佛手、乌药理气止痛。③呃逆,嗳气,加公丁香。④夹食滞,脘痛撑胀,加鸡内金、谷麦芽或山楂。⑤木(肝)郁化火,泛酸灼热,嘈杂,加瓦楞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一般按6:1剂量搭配)疏郁清热,并有制酸作用。
胃热阴虚证
本型有时出现胃脘灼痛牵及两胁,系肝郁化火而致,即所谓肝郁胃热型。
主症:胃脘灼痛隐隐,空腹或午后加重,嘈杂不适,纳呆,口燥而苦,咽干,多有便秘,舌红,苔黄少津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调肝滋阴清胃(热),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或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肝郁胃热者,疏肝清热,和胃止痛,多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或化肝煎(栀子、丹皮、芍药、青皮)为主加减。
益胃汤中沙参、麦冬、玉竹益胃养阴;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一贯煎中当归、白芍、川楝子调肝止痛。丹栀逍遥散中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甘草、白芍配合缓急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与甘草共做引经药;丹皮、栀子加少量薄荷可泄肝经郁热。
加减:①一般以白芍配当归柔肝养血敛阴;肝郁化火,烧心嘈杂者,配左金丸,方中黄连加强清热作用。②腹胀痛明显,气机不畅,加青皮、延胡索理气止痛。③口干,舌红而干裂,苔少,加石斛、百合益胃养阴。
饮食停滞证
慢性胃病患者往往因受凉、饮食不适出现饮食停滞,常并发于各型患者中。
主症:胃脘胀痛,多有嗳腐吞酸或恶心呕吐,往往便秽臭如败卵,苔多黄腻,脉滑。
治疗: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茯苓、神曲、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加减。
方中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积滞;神曲健胃(脾)消食,长于消化酒食陈腐积滞;莱菔子消食下气,善消面食积滞;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渗湿;连翘能清热散结,防止食积化热。
加减:①方中常加用炒白术、鸡内金、木香、厚朴,加强健脾渗湿、行气消积作用。②对出现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者,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治之,或于保和丸方中加黄连、清半夏、干姜。
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证
主症:胃脘痛为刺痛或刀割样痛,痛有定处,多有泛酸烧心,入夜或饥饿加重,或有呕血、便血,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或(和)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减。
方中选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笔者治疗此证(型),多注意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常重用丹参,加归尾、丹皮活血化瘀,并用参、术、茯苓、陈皮、厚朴、藿梗、砂仁理气健脾,和胃消胀,多能奏效。
加减:①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解肝热、疏肝理气、行气止痛。②便血者,加地榆、三七粉或云南白药。
笔者在临证中亦常酌情选用胃复春片(胶囊)、沉香化气胶囊、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病,收效较佳。

03临证心悟

笔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要辨明何病、何证。在治疗上则适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疗效更好者,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0%~100%伴有胃窦炎,87%患者Hp阳性。Hp与慢性胃病的发生、复发及加重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与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有关,这种情况应首先进行根除Hp治疗。
随着抗生素在治疗众多Hp阳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的广泛应用,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根除率在不断下降。当前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例如PCA(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PAQ(PPI、阿莫西林、喹诺酮)、丽珠胃三联(铋剂、克拉霉素、替硝唑)等方案的疗效降至70%~80%或以下。为了改变Hp根除率下降局面,虽不断更新抗生素,采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新一代药物,仍然还会面对发生耐药的严酷现实。
根除Hp可抑制慢性胃炎病变发展,但对Hp所致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当前西医尚乏有效治疗手段。为了有效消除慢性胃炎的急慢性炎症和萎缩性病变,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笔者在家传治疗慢性胃病验方“胃忧愈”基础上,加入沉香(强化温中降逆)、丹参(增加胃黏膜血流与供氧状况,恢复胃黏膜病变)、乌梅(和胃调中),改名“疗胃煎剂”,亦名“胃忧康”。研究表明,本药能消除慢性胃炎急慢性炎症,对萎缩性病变有良好治疗作用,能增加胃窦部胃黏膜固有膜层厚度和胃体黏膜固有腺层厚度,增加壁细胞计数。
“胃忧康”以沉香为君,芳香辛散,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暖肾纳气,温中止呕。本药温而不燥,达肾而引火归原,有降逆之功而无破气之害,为良好促动力药。以白术、云茯苓为臣,健脾益气。基于“久病必瘀”,方中加丹参活血通经,云苓健脾和胃,消除腹胀,白芍平肝养血敛阴,厚朴行气宽中,与砂仁共佐沉香健脾燥湿,下气散结。使以鸡内金运脾健胃、消积化谷。诸药同用,共成健脾和胃、理气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为补中有通、虚实兼顾,寒温并施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等多种证型患者。
笔者又在“胃忧康”方中加入对Hp有抑杀作用的黄连、丹皮,研制出“灭Hp胶囊”,以其配合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三联用药,Hp根除率达87.5%。中西医结合用药还可减少抗生素联用的某些不良反应,并能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对慢性胃炎的慢性炎症和萎缩性病变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2.慢性胃病伴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不少,症见胃脘痞闷,呃逆作痛,纳呆,脉多弦涩。胃镜检查除有轻度胃炎、胃排空障碍外,多无重要器质性病变。治疗常给予吗丁啉、枸橼酸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西药,药效远不及健脾行气中药,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槟榔丸、四逆散、六磨汤(沉香、槟榔、人参、乌药为四磨汤;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大黄为六磨汤)、大小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为大承气汤;去芒硝为小承气汤)以及补中益气汤等,这些方剂中多含有沉香、藿香、木香、香附、砂仁、升麻、柴胡、厚朴(包枳实、枳壳)等理气疏肝药,具有良好促胃肠动力作用。厚朴行气宽中除满,实践证实,厚朴配木香具有良好促胃肠动力作用。凡脘腹胀满、舌淡、苔白或腻、脉滑者均可应用。对脘腹痞满、便结者可用枳实破气消积除痞。对体弱无便结或便溏者可用枳壳,枳壳药力较缓和,长于理气消胀除满。中成药中,具有良好行气宽中除满作用的促胃肠动力药首推沉香化气胶囊(沉香、木香、藿香、香附、砂仁、陈皮、神曲等),可辨证配合应用。
3.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证多见,多伴胃气失和,出现呃逆等症。丁香柿蒂散(丁香、柿蒂、人参、生姜)辨证使用有良效。笔者多在健脾化湿、温中祛寒(常用党参、白术、茯苓、鸡内金、藿香、厚朴、荜茇、高良姜)治疗中,用沉香粉行气化滞,降逆止呕(呃),中焦虚寒或兼肾阳虚呃逆者用公丁香或(和)沉香粉冲服。对脾胃虚寒或伴肝郁(肝胃不和)之胃脘及两胁隐隐作痛者用当归、白芍、甘草柔肝养阴(血)止痛。胃与下(少)腹寒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乌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胃热阴虚证加石斛、麦冬、生地或(和)沙参、玉竹养胃生津,滋阴清热。
4.辨证准确,提高疗效,掌握疾病主要症状及舌象、脉象很重要。胁痛,左脉(关)沉弦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者,多用当归、白芍柔肝养血,敛阴止痛;肝郁重者,配柴胡或(和)佛手、延胡索疏肝解郁止痛;便秘者,重用当归润燥滑肠;血虚者,重用白芍。脾为后天之本,笔者用药都会顾及调畅中焦气机与脾胃(脾胃一般就概括了消化系统)功能。消化功能好、食欲佳、恶心呕吐消失至关重要。因此,对脾胃虚弱,胃脘胀满不适,右侧脉弱者,宜用四君子汤补之。但须注意,要注重中气通畅,不可一味滋补,否则会“补而致壅”,脾气健运、胃气来复方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在应用滋补药物时,应辨证使用木香、枳壳、厚朴、香附、柴胡、升麻、藿梗、石菖蒲、丹皮、丹参等药物调理气机、活血化瘀。例如对脾虚生湿,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者,加用藿香、半夏、厚朴、砂仁等芳香化浊燥湿药等。对脾虚或肝郁脾虚,纳呆,胃脘胀满,苔白厚,脉弦滑,有气滞食积者,在注意疏肝理气、健脾温中情况下,用鸡内金、莱菔子消食磨积,下气导滞。有肉食积滞者加山楂有良好作用。遇胃脘灼痛,嘈杂不适,纳呆,口燥而苦,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数,阴虚火旺(胃热)者,应注意应用沙参、麦冬、石斛、生地黄等益胃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医命之道,贵在专深”,不少慢性胃炎或有早期萎缩的糜烂性胃炎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胃脘胀满、呃逆、肢冷(或厥逆)、畏寒、唇燥、口苦、口干、口腔溃疡,舌黯紫、苔黄白浊腻,便溏、黏腻,脉弦滑而数或沉迟,属湿阻中焦、胃气失和。病性往往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病情多变。医者因于口干、口苦、口腔溃疡,苔黄、脉数等热象,给予苦寒清热剂;或因于畏寒肢冷、口和、便溏等寒象给予甘温益气健脾温阳剂,均不能缓解病情、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治疗困难。对于这些病情错杂,湿郁痰阻、郁而化热、热象隐伏者,笔者应用“火郁发之”升举宣散疏通法。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五泻心汤治疗。甘温、甘寒并用,在益气健脾、升发疏散(行气导滞、调和中焦气机)情况下,适当应用苦寒泻下剂,辛开苦降、轻清透发,多可奏效。
5.对消化性溃疡酸多痛著者,治疗上应根除Hp,可辨证应用健脾温中、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中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4~6周能快速止痛,溃疡愈合率90%~95%以上。应注意:①症消病愈后,继续用健脾益胃中药维持一段时间。②质子泵抑制剂可按需应用,或较长时间连用,1~2个月停药,一般不宜骤停,应采用逐渐减量停药法。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有时发生“寒疝”(为寒气攻冲所致阴寒性腹痛)或“寒积”实证,中西医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常危及生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寒疝”20余例,采用温补法治之;对“寒积”实证者则采用温下法治之,均获满意疗效。


111.png

姚希贤关注公众号
姚希贤扫描微信联系我

名医在线

我要留言(入住华医百科、联系医师请留言)

专利;中医资格证书正在办理中;请留言! 已为 35684位医师成功办理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荣誉推荐

王庆国
王庆国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王自立
王自立
意向:3256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王永钧
王永钧
意向:3256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丁樱
丁樱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林天东
林天东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名医在线排行榜
  • 1李佃贵101412
    李佃贵
    意向:2546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2屠呦呦71664
    屠呦呦
    意向:32546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3王琦54545
    王琦
    意向:35684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4曾令洪7661
    曾令洪
    意向:23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5钟南山6697
    钟南山
    意向:12354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6刘海云4282
    刘海云
    意向:2145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7邓运宗3849
    邓运宗
    意向:325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今日头条
    • 医药信息
    • 相关政策
    首页 |华医简介 |法律声明 |华医动态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同号:
    17035155556
    在线客服:
    入住
    咨询
    查询医师请关注:
    公司官网: www.jnboligeduan.com